央视网消息: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公报显示,2024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浓度将创人类历史新高。很多人可能会问,通常所说的“温室气体”是什么?目前的浓度是多少?浓度升高意味着什么?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影响?什么是温室气体?我们首先可以想象一下日常生活中“睡被子”的场景。当我们睡觉时,被子可以防止身体热量散失,帮助我们保持舒适和温暖。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就像土壤的“大地隔热层”,可以吸收并重新辐射地球表面发出的长波红外线,将热量保留到大气中,从而维持地球表面适合生命生存的温度。温室气体不是单一气体,而是具有保温作用的气体的总称。离子能力。常见的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和氟化温室气体。如何测量温室气体浓度?现在我们知道了温室气体,我们如何测量它们的浓度呢?温室气体浓度越高越好吗?快来听听专家的介绍吧。我们所说的温室气体浓度就像“地球保温被”的厚度——气体含量越高,被子就越厚,保留的热量就越多。中国气象局气象观测中心大气成分办公室主任金俊利:什么是温室气体,我们所说的温室气体,是指它的定量浓度,即有一个温室气体分子,有多少个空气分子。例如,我们常用的二氧化碳浓度单位是PPM。即1ppm表示有1个碳分子空气中有一百万个二氧化碳分子,所以浓度确实很低。那么一氧化二氮和甲烷的单位是PPB,意思是十亿分之一。也就是说,1ppb意味着10亿个空气分子中只有一个含有该元素的温室气体分子。温室气体可以为地球形成“隔离层”。自然发生的温室效应是地球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科学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将从目前的15℃下降到-20℃左右,许多生物将无法生存。但温室气体浓度越高越好。因为随着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地球的“隔离”会越来越厚。过度的温室效应会破坏气候平衡,引发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等一系列问题。追踪回到源头 是什么影响了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为什么全球温室气体浓度越来越高?哪些因素影响它?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的温室气体公报指出,人类活动二氧化碳的持续释放、频繁发生的山火造成的额外排放以及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等“碳汇”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是导致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原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恶性气候循环。那么温室气体浓度的具体变化有哪些,人类活动在其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了解更多。金俊利: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只能理解为一个水库和其中水面的高度。这种关系的程度。那么当进水量大于出水量时,水箱的水位就会上升。埃沃将会上升。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也是如此。其浓度的增减主要是碳源和碳汇的共同作用。所谓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CO)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汇是指从环境中移走和储存CO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两者在碳循环中是对立而又统一的概念,共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金俊利:关于二氧化碳,能源、建筑、工业、交通,包括农业,都向环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从碳汇来看,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是主要的碳汇。那么这两方面的综合作用将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是上升还是下降。的比率氟化温室气体浓度的增长已经放缓或下降,但并非所有温室气体浓度都在迅速增加。例外的是一种含有氟元素的温室气体。这类气体完全由人类活动产生,广泛用于冰箱、空调冰箱、泡沫发泡剂等,这对气候和臭氧层造成了严重威胁。但在国际合作的背景下,此类温室相关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受到限制,因此其浓度呈现缓慢增长或略有下降的趋势。人类活动是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目前的科学研究表明,化石燃料燃烧、农业活动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超过吸收能力。然而,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去除过程”再生速度非常缓慢,导致高排放、低消耗,最终导致浓度持续超过历史峰值。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劳动和生活有何影响?随着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影响?专家介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增强地球的“温室效应”,从而导致气候变暖。主要表现之一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农业、能源、健康等领域产生影响。从10月15日起持续近半个月的全国降温也是受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产物之一。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暴雨、热浪、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越来越大,成为全球变暖最容易理解的“感官信号”。不断增加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就像一层加厚的“隔离被”,困住了多余的热量,使能源和水变得更加活跃和不稳定,从而导致更加剧烈和频繁的极端天气。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办公室工程师岳思宇:比如目前席卷北半球的变暖浪潮,以及加州的森林山火,都是由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和全球变暖推动的。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种植带向北、向西扩展 全球变暖也使农业生产面临更多挑战。高温、热浪和干旱等极端天气可能导致水稻和小麦等主粮作物减产。气温的升高也打破了作物生长原有的温度限制,允许高纬度、高海拔或芳香地区原本不适合耕种的土地,由于热条件的改善,逐渐为作物生长奠定了基础。我国多种作物种植带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展,并不同程度地向北部和西部扩展。此外,高温热浪还会造成热带疾病广泛传播、过敏反应恶化等健康风险。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是关系人类福祉的全球性话题。应对气候变化我们能做什么?国家气候变化研究办公室工程师 杨晓: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要建设更加精准、快速的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对台风、洪水、降雨等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另一方面,在农业、城建、公共卫生等领域,必须及早考虑气候风险,让社会有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推动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全球气候环境不分国界,应对气候变化也离不开国际合作。中国始终主张发展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管理体系,将低碳理念融入国际合作;同时,积极推动全球范围内对气候风险的认识,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提供切实支持。